不在談判桌,也不在太平洋上,中美兩國真正主戰場在哪?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方面,拜登政府延續著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收縮,選擇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看似是拜登政府相較于特朗普而言,態度有所緩和,但實際上中美之間競爭暗流涌動,中美之間即將進入全面競爭階段。
中美兩國之間的決斗,不在唇槍舌劍的談判桌,也不在劍拔弩張的太平洋上。因為中美兩國之間真正的主戰場,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比拼,其中包含著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等多維度的綜合較量。

一、中美之間的經濟博弈
202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2萬億元,占世界總量比重的11. 8%,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
中國己成為世界124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多于美國的5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除了擔心中國實力增強外,更加擔心的是其霸權地位受到中國的威脅。
預計到2021年,我國的GDP總量將達到15.8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總量約為21.2萬億美元。

雖然中美國相比經濟總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的GDP總值將接近美國的75%。
相比之下,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們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31%,可以說是金融危機和疫情的影響,明顯地縮小了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
中美相對經濟實力的變化,是中美博弈的關鍵因素。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

捕魚大滿貫

全球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盡管對中國的經濟實力外界存在質疑,但中國迅速擺脫疫情困境后,經濟增長更快;
然而,美國甚至全球至今仍舊的經濟發展仍舊受疫情的困擾和限制。據英國路透社分析,如果按購買力來計算的話,中國經濟的規模與美國差不多大了。
我國有14億人口,而美國只有3億多,如果我國人平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那么經濟總量,將會是美國的兩倍。

其實,自從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達到美國自設的70%警戒線后,美國便肆無忌憚地打壓中國,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只是一個開始,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博弈斗爭,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徹底展開。
面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和各種經濟限制,只能是寄期望與緩一緩中國的發展勢頭,而真正面對我國的經濟崛起,美國各界對此也無能為力。

二、中美兩國軍事的角力
從近代世界歷史上來看,西班牙、荷蘭、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崛起,都伴隨著軍事實力的強大。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真正的強大勢必要武裝到牙齒,確保能夠捍衛自己的國家主權。
沒有軍事實力撐腰的日本,即便經濟突飛猛進,實力足以買下美國的時代廣場,但是美國在80年代隨便動動手,就把日本搞垮了。
中美兩國軍事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對峙,是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
美國在公布仲裁結果前,調動“斯坦尼斯號”和“里根號”兩艘航母,以及多艘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兩艘航母上搭載約150架戰機,試圖以武力逼近南海。
我國面對強權毫不示弱,集結了三大艦隊、上百艘軍艦,并調動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作為支援,與美軍在南海對峙。

雖然,這次中美對峙有驚無險地以美國撤軍而結束,但給人的警醒是巨大的。
因為,即便我國有山東艦、遼寧艦兩艘航空母艦,

福娃捕魚

以及海南艦作為準航母,而且第三艘國產航母也即將下水,海軍實力突飛猛進,軍艦下水速度如同“下餃子”。更有著055型驅逐艦、054型護衛艦這樣的與世界先進戰艦看齊的技術水平。

但是,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中美海軍實力確實存在巨大的差距。
美國海軍現役的有11艘航母,其中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有10艘,一艘為最新一級的福特級航母。
福特級航母二號艦建造中,美軍擬建造10艘福特級航母以取代尼米茲級艦隊。
而且,美國退役的還有35艘航母,一旦緊急需要這些航母很快便可投入到戰斗當中。

在空軍方面,我國戰殲-20的出現真正起到了“扭轉乾坤”,殲-20戰機約為80架左右,在搭載霹靂-15后,在很多方面與美國的F-22在伯仲之間。
而且我國已經服役的殲-20,運-20,直-20,以及正在研發的轟-20,是我國空軍實力與美國角力的表現。

但是,最近美國在阿富汗撤軍的新聞,再次讓人對美國空軍的實力刮目相看。
因為,根據資料顯示,美國空軍有運輸機660架,其中承擔戰術運輸任務的C130J、戰略戰役運輸任務的C17A,以及承擔完全戰略運輸任務的C5M三款機型,美國空軍就擁有289架。
除了美國空軍之外,美國國民警衛隊也擁有很大數量的運輸機,以C130系列運輸機和C17A運輸機為主,總計193架。

而中國的軍用運輸機總數為193架,其中最大的運輸機是伊爾76約為20多架,最新的運20只有40架左右。
至于C5/安124級別的超大型運輸機,

世界娛樂真人

我們卻一架都沒有。說句有點讓人喪氣的話,那就是我們的軍用運輸機總數、包括機型水平,實際上也就和美國的國民警衛隊水平相當。
但我們不能否認,這其實是我們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

因為美國的地理位置因素所致,美國陸軍的發展,并不如海軍和空軍那樣備受重視。但是,美軍有先進的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等,總數在8000輛左右,

金旺娛樂

讓其在國際坦克實力榜單上多次排在前列。
雖然,我國陸軍有8000輛坦克,以99式和96式為主的三代坦克3800左右。與美國在技術裝備上相比仍舊有所欠缺。
從上述這些實打實的數據來看,中美之間的的軍事實力角逐,中國雖然處于下風。但是,近年來中國對軍事實力的發展愈加重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趕超。

三、中美科技爭霸的撕殺
中國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總量的1/5以上,在科技實力方面,有效專利數居世界首位,達到了838萬件,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也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
中國正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一即信息、原子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契機,通過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完善了科技研發體系,中國科技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在全球制造業和價值鏈上不斷地向上游挺進,實現了一些科技領域從“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是“領跑者”角色和地位的轉變。中國在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和量子信息等領域領跑。

這種科技實力變化,使得美國思考與中國在技術上是伙伴還是對手,應該采取什么政策的爭論,甚至美國一部分人提出了“技術脫鉤論”。
美國認為中國的技術進步是以各種不公平手段獲取的,形成新的技術壟斷,力圖搶占更多的市場。
尤其是針對中國《中國制造2025》發表了諸多指責,其中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就把《中國制造2025》看成是對西方乃至全球的嚴重挑戰,強調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必然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

美國清醒意識到科技對美國經濟、軍事和國家防衛的重要性,美國領先于世界離不開科技的助力,美國目前取得的世界地位離不開其科技積累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為了保持其科技領先地位,甚至是壟斷地位,必然要在科技發展上對中國形成必要的壟斷,甚至是壓制。
因此,美國政府通過法案防止國內技術外流,

捕魚機

同時遏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特朗普政府為了防止先進技術流入中國,采取了司法、行政等多種手段和途徑,開啟了對中美科技交流的管制,限制中資企業。

2018年起,美國出臺法案限制涉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芯片、芯片制造設備和軟件等14種技術類別的對華出口,施壓谷歌、微軟、英特爾、高通等美國知名企業,拒絕向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供應軟件、技術和設備。
而且在其他領域,針對中國的科技企業如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百度和滴滴出行等中國公司,美國聯邦調查局要求并警告美高科技企業拒絕中國投資者,導致很多美國企業撕毀與中方簽署的合同。

四、中美文化與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
關于中美文化差異,南懷瑾先生曾對中美兩國人進行概括,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人是儒釋道審美,美國人是一種弗洛伊德式的審美。”
因為,在中國的文化和影視作品中,美的人一定要長得很“仙”,但是美國認為美的男性/女性是hot的,翻譯過來就是最具有青春的身體荷爾蒙吸引力的青少年男女的形象(就是男性運動員和女性cheer leader)。

至于中美文化之間的排斥因素也有很大差別,例如我們非常避諱顯得自己“蠢”;然而,美國人則非常避諱顯得自己“身體不好”。
就如同在疫情期間,歐美人即使生病了也愿意不戴口罩,這一點亞洲人都不能理解,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這個文化的差異所致。

一國文化背后蘊含著特定的價值理念,特朗普打壓國際版的抖音、微信等中國社交軟件的背后,其實就是在限制中國的文化和價值理念輸出。
如阿富汗那樣,一國的領土可以被攻占,政權可以被隨意更迭,但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

信用球版是什麼

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阿富汗站穩根基。因為,阿富汗的伊斯蘭文化凝聚著阿富汗人民。

同樣,中美之間的角力也在文化中展開。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制度上顯然有別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差異并沒給中國在世界雙邊和多邊關系中造成過多的影響。
甚至在中美關系正常化初期,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并沒有給中美關系造成實質性影響。
但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卻成為美國政府制衡中國的借口和理由,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后,尤其是自2021年以來,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徹底進入了全面戰略競爭時代。

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所以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原因是美國始終沒有放棄改變中國社會制度的企圖,美國試圖使中國走入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利用經濟發展把中國改造成所謂的西方民主社會。
這未能成為現實,便構成了對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美國有意擴大這種差異,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砝碼既能得盟友國家的贊同,又能有效地拉攏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對中國的孤立。

其實,對這種意識形態問題,我國領導人曾明確指出兩國相處,要彼此尊重對方。但是,美國政府并不希望放棄因循守舊的觀念,仍然固步自封,狹隘地將中國視作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不遺余力地展開全方位的打壓,從而以期望能夠繼續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
美國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使得中美文化的交流限制增加。
而且,美國將越來越多美國研究人員列為“非傳統信息收集者”,阻止其與中國企業合作。中美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逐漸波及到文化領域,在美國的很多孔子學院竟然會被當做“間諜中心”而被迫關閉。

結語
拜登政府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無視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努力,從經濟、國際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對國展開了遏制、打壓和對抗。
雖然,在拜登執政美國后,中美雙方展開了多輪的會晤和談判,而且拜登特使即將訪華,但中美之間暗流涌動的對抗有增無減。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會竭力地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以防止自己被快速發展的中國超越。

而防止自己被對手超越的手段無非就兩種,一種是自己更快地發展甩開對手,而另一種是去打壓、摧毀競爭對手。
縱觀全球,中國是唯一可能撼動美國霸權地位的競爭對手。在這一情況下,不甘被超越的美國選擇了后者。

因此,雖然短期內中美兩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中美之間的經濟、軍備、科技和文化等層面的競爭和角逐會愈加激烈,不會因為政權的更迭而發生改變。
我們應該對此有明確的認識,堅定不移、團結一致地搞好發展,提升自己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做好積極的防范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