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球友提問:
在看比賽、聽解說、讀文章的時候,經常聽到像天才少女申裕斌(本次德班世乒賽解說),天才少年張本…… 于是有這樣的疑惑:好像在別人的評價里,天才很多,可是從實戰成績來看,不還是被中國隊壓著打嗎?
所以,既然涌現出這么多所謂的天才,卻甚少見到一個人突破國乒的壟斷拿到三大賽冠軍或者世界排名第一呢?
以前偶爾還有幾個,越近幾年越沒有。問題出在哪里?是各國的培養體系不一樣嗎?是國乒的培養方式更先進嗎?
日本女乒中00年出生的那幾個,平野、早田、伊藤,都說天才天才,
CG電子
世冠一個沒有(平野那個冠軍水分有點大),排名前三基本見不到。說是天才但是讓人表示懷疑,特別是跟莎莎鰻魚他們相比。
相信是有天才存在的,偶爾拿到三大賽冠軍或世排第一能理解,但是冠軍和第一基本被國乒壟斷,那尋思這應該不是偶然,應該是我們的人才培養建設比其他國家更先進一些吧,是嗎?還是說我們國家把相對更多的資源(人力物力)投入乒乓球運動中?還是說外協的人真的天賦都比不過國乒隊的?
這是很經典、很久遠的問題,涉及天才和努力,國乒和外協等辯證關系。
下面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歡迎球友們各抒己見。
首先,解說或網絡評論,用詞難免夸張或捧殺,
金旺5298
這點也需明辨。
(1)天才,是指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賦,乒乓球中的天賦我覺得是手感、球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協調性、爆發力)等。能打到世界前列的,比如世界前二十,必然很有天賦,說是天才,肯定不為過。
(2)天賦,有高低之分,天賦高的就叫大天才,天賦低的就叫小天才。
(3)然而比較天賦高低,卻是件難事。乒乓天賦比較應該在剛感知球的時候來測試,但始終沒有定量的標準;或者,有一套獨立于后天努力的測試系統,但是天賦與后天努力并不完全獨立,努力的過程中還可以強化天賦。所以天賦很難衡量,今時多是以成績定天賦,卻也不可取。
(4)成功或者成績,應該是:天賦+努力+運氣,對運動來說,努力(練習)更為重要,運氣也不可忽略。
(5)通常講乒乓天賦,容易忽略前面提到的身體機能,即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諸如身體素質、協調性、爆發力。日本女乒,甚至男乒,達不到長期頂尖的原因,身體影響挺大,甚至身體影響了他們的打法選擇。
很顯然的一點,或矮或瘦,像石川、平野、伊藤,戶上、宇田等等,以前的水谷,現在的張本兄妹,早田,都算好的了,所以成績還不錯。再看看國乒,男女隊身高、體型,都是很不錯的,女乒三大天王,陳王孫,女子技術男性化,那必須女子身體素質男性化。
(6)再談歐洲選手,人高馬大,對乒乓球運動來說也不是最佳選項,
台灣線上娛樂城
畢竟乒乓運動需要更多的協調性。舉個例子,馬龍Goat簡直是乒乓球的完美身材。
(7)所以,天賦也是很綜合的因素,不能只看手感球感,身體機能甚至心理能力等也要考慮。單說天賦,外協不一定比國乒差,
體育投注
就以他們那樣的訓練系統能打成這樣,
完美真人
能給國乒帶來巨大的威脅。國乒成績雖好,如若拋開后天優勢,也不見得天賦就一定高。
(8)國乒的優勢,更在于后天的培養體系。我覺得國乒的優勢主要有三點:大國人口、國球文化、國乒體系。
一,人多,有優中選優的基礎。二,半個多世紀形成的國球文化影響,大眾氛圍,基層體系,青訓系統是選拔人才的保障。最直白的一點,喜歡乒乓球的還是中國人多,歪果仁都是玩其他球。國乒體系,自下而上的選拔系統,集中優勢資源的國乒系統,從體能、醫療、訓練、后勤,以及各種經驗財富等,這是其他協會無法比擬的。
(9)可以把國乒比作工廠,其他協會是小作坊,生產出來的選手,肯定是國乒的整體質量好,
At99娛樂城
品質高。小作坊肯定偶爾也會有優質作品,在競技體育中有身體、環境等不確定性影響下,也能拿一些冠軍,但從長期和團隊來看,國乒更甚。
(10)21世紀以來,國乒為什么看起來長盛不衰?也就是提問中的,國乒為什么總是霸占冠軍和榜首。因為國乒高手基數大,穩定性好。要是國乒想干的話,男女世界前十都很可能是國乒選手,現在雖然留有余地,但至少都是占據半壁江山。
就拿剛過去的德班世乒賽來說,國乒男女單打各五名選手,按排名抽簽就能保證一個1/4區有一個選手坐鎮,而國乒隊員長年累月和得天獨厚的訓練穩定性,也不會輕易翻車。想要突破國乒的封鎖太難了,那可是世界級大新聞。
(11)不得不提,隨著乒乓球一系列的改革,國乒相比外協的優勢在減小,這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在男線,碾壓,二隊,這些說法已經很難啦。女線看起來更穩定些,主要是目前還能吃到女子技術男性化的紅利,等女子技術男性化普遍起來,優勢估計也會減小。
優勢沒有那么大,但依然有優勢,一點點優勢,也是勝負的關鍵。國乒YYDS名不虛傳!
*亞瑟士邀你共賞精彩乒乓奇聞趣事
—–我是拉你進群嗨皮的分割線—–
國球匯微信交流群來嘍~想跟球友們隨時隨地暢聊乒乓嗎?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國球匯客服拉你進群(添加好友時記得備注所在省份哦)
最真的喜歡,是點右下角的“在看”↘,